首页 > 电路 > 集成电路 > 电枢绕组每条并联支路有多少导体,一台十六极直流电动机电枢为单叠绕组时其并联支路数为 A16 B

电枢绕组每条并联支路有多少导体,一台十六极直流电动机电枢为单叠绕组时其并联支路数为 A16 B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0-31 08:19:31 编辑:亚灵电子网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一台十六极直流电动机电枢为单叠绕组时其并联支路数为 A16 B

你好!并联支路数为A)16打字不易,采纳哦!
为8,因为单叠绕组级对数等于并联支路数

一台十六极直流电动机电枢为单叠绕组时其并联支路数为  A16 B

2,电枢总导体数是什么

就是电枢绕组的总个数,N表示电枢导体总数。
不看端部,只看直线部分,一个一个数,总铜条数目就是导体数

电枢总导体数是什么

3,一台四极的直流发电机求电枢绕组中导体感应电动势的频率

两个磁极,转速2850,电枢感应电势频率就是2850/60.=47.5四个磁极,转速2850,电枢感应电势频率就是2850x2/60=95赫兹/秒

一台四极的直流发电机求电枢绕组中导体感应电动势的频率

4,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形式有几种展开图怎么画并联支路数怎样

直流电机的绕组主要有波绕组,叠绕组,细分的话有单波绕组,单叠绕组等。此外还可以组合成复合绕组,如蛙绕组。各种绕组画法比较复杂,你还是查一下资料吧
直流电机的电枢绕组基本绕法;单叠绕,单波绕。然后是复叠绕,复波绕。 叫去查资料?和没说一样!

5,电枢绕组导体数是什么麻烦说的详细点

导体是元件的两个有效边,如果是单匝元件,导体数=2倍的元件数。
“导体”是延用“导体切割磁感线”中的概念,将放入电枢齿槽中的线圈边等效为“有效导体”,这里注意是“线圈边”,一匝线圈中,是有两个线圈边的,也就是两个“等效导体”。另外,如果槽中是上下层线圈边,实际上这个槽中的导体数就为2。 (当然如果有把一匝线圈当成一个等效导体来建立公式,也是可行的,只是个系数问题)。

6,电枢绕组的直流电枢绕组

通常采用双层绕组。线圈的有效部分包含左、右两个有效边。放在槽内且靠近槽口的有效边叫上层边,靠近槽底的有效边叫下层边。同一槽中上下层间用绝缘纸隔开。同一线圈上下两有效边沿圆周方向的距离即为线圈的跨距,通常用槽距(两相邻槽间距离)的倍数表示。跨距约等于一个极距(相邻两磁极的距离,也常用槽距的倍数表示)。 直流电枢绕组分叠绕组、波绕组和蛙绕组3种。每个线圈的两个出线端连接到换向器的两个换向片上,两者在换向器圆周表面上相隔的距离称为换向器节距,用Ys表示。不同形式的绕组具有不同的换向器节距。 指串联的两个元件总是后一个元件的端接部分紧叠在前一个元件端接部分,整个绕组成折叠式前进。有单叠绕组和复叠绕组之分。单叠绕组是将同一磁极下相邻的线圈依次串联起来,构成一条并联支路,所以对应一个磁极就有一条并联支路。单叠绕组的基本特征是并联支路数等于磁极数。各条支路间通过电刷并联。单叠绕组线圈的换向器节距Ys=1。Ys>1者称复叠绕组。比较常用的是Ys=2的复叠绕组,又称双叠绕组。双叠绕组在一个磁极下有两条并联支路。例如一台四极直流电机,采用双叠绕组时,共有8条并联支路。各条支路间也是通过电刷并联。电刷组数等于电机的极数。其中一半为正电刷组,另一半为负电刷组。叠绕组的并联支路数较多,它等于极数或为极数的整倍数,所以又叫并联绕组。 指把相隔约为一对极距的同极性磁场下的相应元件串联起来,象波浪式的前进。有单波绕组和复波绕组。单波绕组的特点是将同极性下的所有线圈按一定规律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并联支路。所以整个电枢绕组只有两条并联支路。波绕组线圈的换向器节距式中P为磁极对数;k为换向片数;a为使Ys等于整数的正整数,它等于波绕组的并联支路对数。单波绕组的a=1,而a=2的复波绕组称双波绕组,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单波绕组并联而成的复波绕组,故有4条并联支路;a>2者可类推,但用得很少。波绕组从并联电路连接原理上说,只需两组电刷,即一组正电刷和一组负电刷。然而,通常直流电机中波绕组的电刷组数仍然等于其极数,这是为了减轻电刷和换向片接触面上的电流负荷,从而可以缩短换向器的长度。此外,对线圈电流的换向也有好处。直流电枢绕组常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各并联支路的电流不均匀分配,使铜耗增加,电枢绕组过热;有时也会使电刷下发生有害的火花,给电机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将电枢绕组内部理论上的等电位点用导线直接连接,就可以改善电机的运行条件。专门为此而设置的连接导线称为均压线。 由适当配合的叠绕组和波绕组混合而成的一种直流电枢绕组。叠绕组和波绕组的线圈接在同一换向器上并联工作。由于其线圈组合的外形很像青蛙而得名。这种绕组因波绕组线圈和叠绕组线圈之间互相起着均压线作用,故无需另外加接均压线。采用蛙绕组的直流电机有良好的运行性能,故其应用日益广泛。电枢绕组是直流电机的核心部分.当电枢在磁场中旋转时,电枢绕组中会感应电动势.当电枢绕组中有电流流过时,会产生电枢磁动势,它与气隙磁场相互作用,又产生电磁转矩.电动势与电流相互作用,吸收或放出电磁功率.电磁转矩与转子转速相互作用,吸收或放出机械功率.二者同时存在,构成电磁能量与机械能量的相互转换,完成直流电机的基本功能.因此,电枢绕组在直流电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枢绕组虽然有不同类型,但在结构上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结构形状相同的绕组元件(简称元件)按一定的规律联结而成.绕组元件又叫线圈,一台电机的总元件数用s表示,每一元件有两个放在槽中能切割磁通感生电动势的有效边称元件边.元件在槽外的部分不切割磁通,不感生电动势,称为端部.元件可分为单匝元件和多匝元件,前者的元件边只有一根导体,后者元件边则有多根导体串联绕制而成,元件匝数以N。表示,每个元件有两根引出线,一根为首端,一根为尾端,它们接到不同的换向片上。绕组的各个元件之间通过换向片相互联结起来,这样就必须在同一换向片上,既连有一个元件的首端,又连有另一个元件的尾端,使整个电枢绕组的元件数S和换向片数X相等,即S=K。绕组元件被嵌放在电枢铁心的槽内,如第七章图7—8(a)所示,它的一个元件边被放在槽的上层,称为上层边,另一边被嵌放在另一槽的下层,称为下层边,同一槽上下二层放置了不同元件的有效边,而一个元件也只有两个边,这样电枢的槽数Q就应该等于元件数J。为了正确地把绕组嵌放在槽内并与换向片相联结,首先应了解电枢和换向器上各种绕组元件的节距.所谓节距是指相关的两个元件边之间的距离,通常以所跨过的槽数或换向片数来表示。1.第一节距2.第二节距J2y2为元件的下层边与其相联结的元件上层边之间的距离,以虚槽数计。3.合成节距y和换向片节距yty是相串联的两个元件的对应边的距离,以虚槽数计.y与y1、y2的关系为y=y1十y2yK是一个元件的首尾端在换向器上的距离,以换向片数表示.yK的大小应使串接元件的电动势方向——致,以免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图9—2(a)为单叠绕组,其yx=1.图9—2(b)为单波绕组,其yx很大.但它们都是将感应电动势同方向的元件串联起来。

7,37千瓦电机6级电机绕组组值是多少

Y-250M-6电机的定子电阻为0.232欧/相。
1 引 言 由于印制绕组电机(如图1所示的结构,以下均指有刷电机)在电气及机械性能方面具有诸多突出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有特殊要求的领域。 图1 小型印制绕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目前,印制绕组电机的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而在国内尚处在发展阶段。印制绕组电机的优良性能首先来源于完善的电机设计,其次来源于完善的工艺和生产技术。此外,所用材料的性能也很关键。电机设计应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借助计算机来进行精确地计算并进行优化设计。本文将阐述印制绕组电机的设计要点,正确地把握这些要点将有助于设计出性能优良的印制绕组电机。2 设计要点 2.1 并联支路对数a 印制绕组电机的设计一般总是希望获得较高的反电势系数,因而电枢绕组的并联支路对数a也通常设计为1对而很少设计为2对,这是因为当电枢绕组总导体数及其它参数不变时,反电势系数与a成反比。并联支路对数a=2的电枢一般可以用2个并联支路对数a=l的电枢绕组相并联来代替,两者的性能参数可以互相代替。 2.2 绕组型式 印制绕组电机的电枢绕组都是波绕组,可以是左行的或右行的波绕组,一般采用左行波绕组,在理论上可以减小电枢的电阻。并联支路对数a=l时,电枢绕组为单波绕组,是一个的闭合回路,只需要1对电刷;并联支路对数a=2时,电枢绕组为双波绕组,要么是单闭合回路,要么就是双闭合回路,需要用2对电刷。构成绕组的导条可以有两种形状,如图2所示的波形导条和叠形导条。为方便下面的叙述,在这里把绕组分为两种类型:类型1是电枢绕组仅仅由波形导条构成,类型2是电枢绕组由波形导条和叠形导条两种导条构成。一般来说,这两种类型绕组的性能参数是可以互相代替的。当电枢片采用冲制方法时,若不考虑模具的寿命,那么可以说采用类型1就节省了一副模具的费用。 图2 波形导条和叠形导条2.3 串联层数l 这里所说的串联层数指构成某电枢绕组所需要的最少层数,这些层上的导条都是用来与其它层上的导条相串联而不是相并联的。显然串联层数一定是偶数,可以有2层、4层、6层等等。串联层数l=2的一个电枢绕组只有两层,通常总是用两个或更多个这样的电枢绕组相并联来大大地减少整个电机电枢的电阻;串联层数l=4的电枢绕组通常是为获得较高反电势系数而设计的。串联层数越多,电机电枢越厚,散热条件越差,且磁路气隙越大,所用的磁极也越厚。另外,一定的电枢外径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外端焊头,换句话说,就是给定外径的电枢,它的串联导体数是有限制的,并不能随着串联层数的增多而增多。因此,串联层数一般设计为2层或4层,对于大功率的电机,串联层数通常设计为2层,通过并联多个电枢绕组来获得较高的额定电流。 2.4 极对数p 极对数p一般可以选用4对、5对或6对,以p=4或5为多见也较好,当电枢外径较大时,取p=6也为多见。极对数太少会使导条用于相互连接的部分过分长,导致电枢电阻增加,难以采用冲制方法加工。极对数太多虽然因用于连接部分减短可以减少电枢电阻,但是当电刷尺寸不变时,被电刷直接短路的导条所占的比例也增大,电阻尼增大,磁极面积利用率下降,反电势系数相对减小,空载损耗增大,效率下降。另外,极对数并不是随意地选取,而是根据串联层数来定。表1给出了极对数p对应前面几个要点的选择方案。表1 极对数的选择方案并联支 路对数左行波绕组串联层数l极对数p a=1只用波形导条24、5、6(用于大直径的电机) 45 6(很少用)4、5 用波形导条和 叠形导条44、5、6(用于大直径的电机 6(很少用)2.5 电枢外径d 实际上,许多生产厂家常常以电枢外径为系列来给印制绕组电机命名,例如6cm电机系列、9cm电机系列、12cm电机系列等等。某种电机系列可以有许多种不同性能参数的电机,例如电压不同、电流不同或功率不同,但是这些电机的电枢的制造都使用相同的一些工装夹具,例如电枢冲片内外圆的斩断模具、内外端头的焊接夹具等。因此,电枢外径也不能随意地取值,应根据电机技术性能的要求,在算出所需要的电枢外径后(例如158mm),然后再根据生产厂(或有关标准)定好的系列就近选取,假设某个电机系列的电枢外径为160mm,电枢外径就应确定为160mm。 2.6 导条数z 此处的导条数,指的是一层电枢冲片的导条数。前面已经指出,一定的电枢外径所能容纳的外端焊点数量是有上限的。也就是说,导条数z不能超过某个最大值zmax。这个最大值zmax大致可以由如下式来确定:(1)其中,int〔可被操作数〕为对被操作数的取整; d—电枢外径; l—串联层数; w—外端焊点的宽度。 式(l)对串联层数 l≥4时有效,当串联层数l=2时,一般按串联层数l=4来计算zmax,其结果可适当增加,同时应兼顾到导条各部分的宽度。树如,电枢外径d=122mm,串联层数l=4,取w=0.63mm,则zmax=152。 此外,导条数z、极对数p、串联层数l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当绕组只采用波形导条时,应满足下式:(2)当绕组同时采用波形导条和叠形导条时,应满足下式:(3)式(2)和式(3)只适用于并联支路对数a=l、左行单波绕组的情况。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再讨论其它情况。 2.7 导条的设计 一根导条一般由内外端直线段、内外渐开线段(或圆弧,最好采用渐开线)和中间直线段五部分组成,相临的两部分之间则用圆弧过渡连接。导条的电阻要应尽量小,由导条组成的线圈的面积应尽量大,而这两者实际上是相矛盾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折中考虑。导条各部分的宽度应根据机械强度、导条电阻、电流密度和涡流损耗等方面进行折中考虑。相邻磁极之间的导条应尽量不要同时处在两个极性相反的磁极下,如图3所示。 图3 相邻磁极之间的导条 当磁极的极弧系数较大,尤其采用扇形磁极时,往往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此时应尽量减小磁极被导条切割的面积,这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导条、合理选用磁极的面积来达到这个目的。否则会引起较大的电阻尼,降低磁极的利用率,减小电机的反电势系数。下面举一实例来说明: 一个印制统组电机的绕组为左行单波绕组,a=1,l=2,p=4,z=153,电机的电枢由两个这样的绕组并联而得。一般来说,导条内、外渐开线的基圆半径,以及中间直线段两个端点相对转轴的半径就决定了一根导条的形状。为简单起见,在此只改变导条内、外渐开线的基圆半径ri1,ri2,导条的其它参数不变,磁极半径为13mm,电刷旁边的磁极只用半个。表2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结果。表2 改变导条的计算结果方案1方案2方案3 ri123.3682325 ri223.3682325 磁极有效面积 (mm2/极)444.86451.22416.21 ke(v/kr.min-1)5.565.645.20 电枢电阻(ω)0.15910.16050.1553 从表2中不难看出,反电势系数越大,电阻也越大。只要合理地选取上述4个参数,就可以设计出满意的导条形状。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合理地选取磁极的面积,不妨用表2中第1种方案的导条,并以圆形磁极为例,刷边磁极也只用半个。表3给出了改变磁极半径的计算结果。 表3中“/”后的百分比为磁极的利用率,不难看出,随着磁极半径的增大,磁极有效面积随着增大,但磁极的利用率也随着下降。由此可知,合理地选取磁极的面积是很重要的,必要时,可以增加磁极的厚度来减小磁极的面积,从而提高磁极的利用率。 此外,中间的直线段通常不是设计为径向,这样可以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电阻。表3 改变磁极大小的计算结果磁极有效面积 (mm2/极)ke (v/kr.min-1) 9254.47/100%3.1 10311.40/99.12%3.83 11362.45/95.35%4.49 12406.72/89.9%5.06 13444.86/83.79%5.56 14477.15/77.49%5.932.8 电刷尺寸及角度 电刷尺寸应根据电流密度来确定,但是不宜过大。因为电刷可以直接短路许多导条,电刷尺寸越大,被短路的导条就越多,电机的反电势系数就越低。仍以2.7中的电机为例,选表1的方案1,磁极半径为13mm,刷边磁极只用半个。表4给出了不同电刷尺寸的计算
文章TAG:电枢绕组每条并联支路有多少导体电枢绕组每条并联

最近更新